據(jù)《人民日報》8月11日報道,山東省近日做出決定,在全省農村建立消費者協(xié)會投訴站和12315申訴舉報聯(lián)絡站。今年,山東全省60%以上的行政村要建立消費者協(xié)會投訴站、12315申訴舉報聯(lián)絡站。我以為,此舉將極大地方便農村消費者維權,對凈化農村市場,保護農村消費者合法權益大有好處,值得各地學習借鑒。
隨著城市打假維權力度的不斷加大,一些不法廠商開始將制假、售假的黑手伸向了廣大農民,各種假冒偽劣商品在城市無法立足,也會改頭換面流入農村市場。而農民朋友生活水平普遍不高,自我保護意識不強,維權意識淡薄,加上對假貨缺乏應有的識別能力,這也客觀上使得假冒偽劣產品在農村難以根除,農民的合法消費權益難以得到及時而有效的保護。不管是阜陽劣質奶粉,還是其他有毒、有害產品,都是在農村市場或城鄉(xiāng)結合部泛濫并釀成災禍的。
因此,在農村開展打擊假冒偽劣行動,保護廣大農民切身利益,就顯得十分必要。但是,由于農村人多地廣,集中居住率不高,制假售假行為更隱蔽,客觀上使得打假難度加大。如果單純依靠鄉(xiāng)鎮(zhèn)的工商部門開展打假,顯然力不從心,依靠城里的工商、質監(jiān)部門臨時下鄉(xiāng)打假,也不是好辦法。而長期以來,農民在發(fā)現(xiàn)假冒偽劣產品時大多忍氣吞聲的原因是投訴難,一是不知道向誰投訴,二是投訴點少,山高路遠,投訴費事,投訴不及時還會錯過取證時機。只有通過建立密切聯(lián)系農民群眾的打假網絡,提高農民的識假、打假意識,才是懲治假冒偽劣的良方。如果能在村里建立投訴站和舉報聯(lián)絡站,使廣大農民群眾投訴不出村,解決問題不出村,不僅方便農村消費者維權,而且會有力地提高農民的自我保護意識。
按照常規(guī)思維,設立村級投訴站和舉報聯(lián)絡站,必然要增加人力和工作場所。山東省農村投訴站和舉報聯(lián)絡站服務人員由熱愛消費者權益保護工作,自愿、無償為消費者權益保護事業(yè)服務的志愿者擔任,這種方式就較好地解決了上述難題。事實上,農村有很多這樣的熱心人,他們就活躍在農民群眾中間,如果能充分發(fā)揮這些熱心人的作用,織起一張打假治假的網絡,制假售假者就不敢在農村為所欲為。
當然,要做好農村打假工作,僅設立投訴站和舉報聯(lián)絡站是遠遠不夠的,要凈化農村市場,離不開工商等職能部門的積極參與和大力配合。工商、質量技監(jiān)、司法、衛(wèi)生等部門要把農村打假作為工作重點,齊抓共管,形成打假合力,依法嚴懲制售假冒偽劣商品的犯罪行為,為凈化農村市場和維護農村社會安定做出應有的貢獻。這些職能部門要建立起一套有效的管理制度和手段,加強與投訴站的信息溝通,及時處理投訴站反饋的投訴信息。要落實監(jiān)管責任,為鄉(xiāng)村集貿市場和各類投訴站增設檢驗、檢測設備,提高其對假冒偽劣產品的識別能力。要以投訴站和舉報聯(lián)絡站的設立為契機,加強對農民群眾的普法教育,要經常性地組織有關職能部門到農村進行打假知識宣傳教育,提高群眾防假打假意識,從而更好地維護農村市場經濟秩序,保護農民的合法消費權益。